市州动态

“才子佳人”的笔底风采

发布时间: 2014-02-13 13:54:13

 

 

      1969年严冬,年届73岁的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张伯驹先生在被造反派关押了8个月后,与夫人潘素一起被遣送到吉林市舒兰县朝阳公社朝阳大队的一个小山村,由于他们不符合插队落户的条件,落不上户口,走投无路的张伯驹夫妇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只好到舒兰火车站乘火车返回故地——北京。当时,舒兰没有直达北京的火车,而吉林市有进京的直达列车,张伯驹夫妇返京的最近路线是舒兰—吉林—北京,吉林市应该是张伯驹夫妇返京的中转站,这也可能是张伯驹夫妇与吉林市的一段缘分。

  张伯驹是著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另三人是溥侗、袁克文、张学良),他一生酷爱书画收藏,曾千方百计地将散落于民间的陆机《平复帖》、李白《张好好诗帖》和展子虔的《游春图》等国宝购藏后捐献给国家。张伯驹的夫人潘素天生丽质,虽出身卑微,却与丈夫志同道合,经名师指点并临摹家藏古画而最终成为著名画家。他们以自己杰出的品格,创造了中国收藏史不朽的传奇——他们的存在包括创造,也是当今每一位热爱文化的收藏者不会忽视的对象。

  笔者有机缘收藏两位先生的作品,缘于对他们长久的敬慕。对他们作品的赏读,真切地体味他们的艺术的同时,也是更深刻地感悟他们非凡人生的契机。在此笔者将这几件所藏与更多人共赏。

  这件作品(图1)是张伯驹手书的唐朝杜牧诗《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落款:唐杜牧之诗咏杨贵妃喜食荔枝事。苏南海教授雅嘱,戊午秋中州张伯驹时年八十又一。钤朱文:伯驹  印章。

  张伯驹不仅是了不起的收藏家,还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独创了鸟羽体书法,颇受书法界的青睐和爱好者的追捧。张伯驹的书法,在临学诸家碑帖经年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行草“鸟羽体”书法,其线条笔画飘逸动感,如羽飞燕舞、清妍秀美、高古纯朴、骨力内敛。张伯驹的书法脱俗、清淡、幽远,给人以“空灵”之感,一如他出身名门、聪慧好学、博闻强记和遍览名迹的人生阅历,潇洒而从容,飘逸自然……从这件手书可见其鸟羽体面貌及人生风范之一斑。

  张伯驹,1898年生,字丛碧,河南项城人,张伯驹的继父是曾任天津道和直隶按察使的张镇芳,与袁世凯有亲戚关系。7岁入私塾,后入英国人办的一所书院读书,毕业后进入军界,1927年进入金融界,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第11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教授,故宫博物院国文系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北平解放后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起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

  张伯驹在诗词、戏曲等方面造诣极深,一生与书画结缘,并将自己美丽的妻子潘素培养成了著名的山水画家。

  《松岭叠云》(图2)是潘素所作青绿山水画,作于丁卯(1987年)夏。作品画工深厚、色彩热烈,远处的峻峰与近处的山峦相映,白云虚无缥缈,青砖瓦舍和茅屋别墅掩映在苍松翠柳之中,山涧的飞流与平地上的溪流动静相宜,有唐人山水之神韵,画上钤朱文:女河阳引首印,落款钤朱文:潘素之印,堪称青绿山水的佳作。

  潘素,字慧素,江苏苏州人,1915年出生,汉族。参加历次全国美展及北京市美展,作品选入《全国妇女美术选集》、《桂林山水画集》、《北京国画选集》等,并被选至芬兰、瑞典等国轮回展出。所作《青绿金碧山水》曾由华国锋赠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临隋展子虔《游春图》由华国锋送给日本天皇。

  潘素受张伯驹的影响之深在她的书画上可见,他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奇异恋情,至今都是令人难忘的现代才子佳人的佳话。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张伯驹经孙履安介绍与在青楼弹琴的妙龄少女潘白琴在上海滩相识,第一面潘的风姿就深深地打动了张公子,尽管二人相差17岁,但都爱抚琴的共同爱好拉近了二人的距离,越来越多的相似情趣使情感与日俱增……1935年张伯驹为潘白琴请来了老画家米德甫教潘画花卉,后又请来了夏仁虎教潘古文诗词,再又请来了汪孟舒教潘专攻金碧青绿山水画。张、潘二人的感情也日臻成熟,这对才子佳人在女方的家乡苏州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从此开始了40多年相濡以沫的家庭生活。

  张伯驹、潘素倾家荡产收藏了晋陆机《平复帖》、宋范仲淹《道阪赞》、展子虔《游春图》等国宝,尤其是在收藏《游春图》时,二人不仅卖掉了自家豪宅,而且潘素还卖掉了自己的陪嫁首饰,为了使收藏的书画“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张伯驹、潘素夫妇于1952年将《游春图》献给国家,1956年又将《平复帖》、《张好好诗帖》等8件珍宝献给国家。然而,他献宝第二年便被打成右派,衣食无着。在这种背景下,张伯驹夫妇才来到吉林省博物馆……后来他们又将宋杨妹子《百花图》等22件珍宝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另据不完全统计,张、潘夫妇捐献给国家的珍贵无价书画达34件之多,且分文不取,为保存祖国文物而不遗余力,甚至变卖家产、不惜举债。

  1969年,张伯驹夫妇虽从吉林“逃回”了北京,却失去了工作和户口,生活困窘无着。陈毅去世时,他送的一副挽联“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在葬礼上引起毛泽东的注意。毛了解了张伯驹夫妇的窘境,当场嘱托周恩来解决张伯驹夫妇的工作和户口问题。晚年的张伯驹、潘素夫妇致力于书画创作和著述……

  梅花是张伯驹的最爱,潘素也善画梅花。

  这幅作品(图3)是潘素的写意梅花图。宣纸之上两株梅花,枝由左下角出,主干略成弧形弯曲,构成梅枝的总体态势,小枝穿插多变,形成枝蕊参差交错,俯仰顾盼、枝繁叶茂,红梅烂漫怒放的景象,给人以喜气洋洋之感。在画的右下角落款:江峰先生雅正,癸亥秋日 潘素 并钤 潘素白文印章 。从画的落款上判断,该画作于1983年,潘素时年68岁,这一年,在曾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长的宋振庭呼吁下,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批示解决了潘素的工作生活等问题,潘素被聘为吉林艺术学院教授,她在北京后海的旧宅也被修缮一新,潘素进入了她绘画生涯的黄金时期,佳作不断。从这幅怒放的梅花图上我们可以读出女画家“梅花得意羡群芳”的心境。潘素晚年的青绿山水画还作为国礼赠送给英国首相、美国总统、日本天皇等各国政要,她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会员,并被推举为全国政协委员,迎来了她最为辉煌的人生岁月。



Copyright © 2013 MEIXIE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IAS 吉ICP备09003266号  访问人数: